近年来,国家重视历史文化古迹保护,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古村落保护,如相关意见和实施方案等,在政策的推动下,徽州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仍面临部分挑战,如资金短、人才匮乏、管理不善等问题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落实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战略,7月18日至7月20日,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赴池州
市陵阳镇所村村暑期实践团队前往所村,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实践团成员们出发时合影
倾听故事:岁月中的低语倾诉
实践团成员们首先来到了所村村委会,与村内工作人员进行沟通,了解所村大致情况,并获取了所村的基础资料。所村的村干部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热情的接待了实践团成员们,并向成员们讲述了村庄背后的动人故事。成员们聚精会神的听着,他们了解到,所村作为一座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村落,其建设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古今岁月,从建筑布局形态到建筑单体,无不闪现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和祖祖辈辈的人文关爱。
实践团成员们与政府领导进行开营合影
实践团成员们与村干部进行交流
建筑之美:凝固的艺术时光。
漫步于所村,成员们看到村落的传统建筑虽大多历尽沧桑、几经兵燹,但村内还完好保存有十五、六幢建于明、清时代的古建筑。最为著名的是一幢始建于明代早期的古代学宫——太平山房,太平山房是安徽省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,也是中国徽文化的一方见证,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及历史价值。村里人告诉成员们,太平山房就是所村的陈氏宗祠。这里慕名前来观瞻太平山房的游人和研究者络绎不绝。
实践团成员们与太平山房进行合影留念
实践团成员们正在观察太平山房的内部建筑细节
破损之忧:保护的紧迫呼唤
成员们在调研途中发现所村中古建筑此起彼落,大部分都雕刻精美,技艺精湛,街坊的空间形态与尺度,也大部分保存完好。但所村部分建筑的破损现状令人忧心,日积月累的风雨侵蚀、年久失修,让部分传统建筑失去了往日的光彩,再加上所村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扫荡,使得古民宅大部分毁于战火,仅存的古民宅只有十五、六幢,保存较好的也只有十余幢。成员们深刻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建筑的钟声已经敲响,刻不容缓。
实践团成员们与传统建筑户主进行交流
实践团成员们探访传统建筑现场
宣传之声:唤醒保护的意识
实践团成员们积极与所村的传统建筑户主进行了沟通交流。他们也十分热情地向成员们介绍着房屋的历史故事。成员们认真倾听后学到了很多,但他们发现,一部分村民对于这些传统建筑的维护、保护观念等了解还不够全面。
为了唤醒村民的保护意识,实践团组织了多样的宣传活动,成员们在村中心广场开启了一场别具匠心的“建筑小课堂。”实践团在活动特别邀请了建筑专家与村民们面对面,以互动的形式,让大家在欢笑声中学习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奥秘。通过模型展示、手绘教学、问答游戏等多种方式,村民不仅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古建筑,更深刻体会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。
举办建筑小课堂普及建筑知识
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们交流
经过多天的辛勤付出,实践团队收获满满。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针对性的传统村落保护建议,此次探索之旅虽已结束,但团队成员的使命仍在继续。实践团负责人鲍子敏忍不住感慨道:“这次三下乡,让我们真正的走出了校园,看到了乡村最真实的模样,有淳朴善良的民风,古朴典雅的历史建筑,也看到了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。我们的力量虽然渺小,但每一份努力都可能为这片土地带来改变。”其他成员们也纷纷表示要持续关注所村的传统建筑,用行动诠释传承的力量,让历史的光芒永不黯淡。